原標題:下真功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實現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是推動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和國家強的重要法寶,是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作為山東省首批高水平大學“強特色”建設高校,青島理工大學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國家所需就是科研所向”理念,將自身發展的“小邏輯”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邏輯”,緊緊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主陣地、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定位,在強化科研供給、培育創新動能、暢通轉化路徑等方面下功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跑出“加速度”,為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堅持服務導向,在強化高質量科研供給上下功夫。學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瞄準創新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打好高水平學科建設突破戰、高能級科技創新攻堅戰,全面提升高質量科研供給能力水平。近年來,學校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融入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聚焦深海、深空、深地、人工智能等領域前瞻性布局科研力量,圍繞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綠色建筑、智慧城市等領域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向奔赴”,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高水平成果,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堅實的源頭支撐。三年來,學校牽頭承擔國家級課題221項,編制國家和行業、團體標準等85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42項,省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8項、二等獎27項;學校連續三年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用好“關鍵一招”,在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上下功夫。在國內一流應用研究型理工大學建設目標引領下,學校用好改革“關鍵一招”,涵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良好生態,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學校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學校+學院+團隊”三位一體、“成果轉化中心+科技發展集團”兩翼驅動的工作體系,推動“有組織成果轉化”和“有組織科研”同向同行。學校將職稱評定、崗位聘任、人才評價、績效考核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掛鉤,建立以創新成果質量、貢獻、影響為導向的科研績效評價制度,激發成果轉化內生動力。
通過修訂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出臺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學科性公司管理辦法等系列配套文件,學校在“賦權”“轉化”“收益”上破冰突困,激活成果轉化效能。學校獲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山東省專利局專利轉化試點單位、山東省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山東省專利技術轉移轉化專項試點單位、山東省科學技術廳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三年來,學校實現專利轉化293項,遴選18項高價值專利實現作價投資轉化,注冊成立高質量學科性公司7家,聯合地方政府注冊成立獨立法人產業創新研究院1家。
抓好“四鏈融通”,在暢通轉化“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學校一體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深度融通,打造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融合創新體系,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橋梁,讓越來越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實現從科學研究到成果應用的轉化。
一是推動人才鏈和產業鏈深度融通。學校實施高端人才倍增計劃和青年人才支持計劃,推行“禮賢學者”引育工程和“人才特區”試點,引導人才在推動產業創新的實踐中找到研究課題,在向“新”而行、因“需”而為中發現和造就科技人才及創新團隊,打好高水平人才集聚攻堅戰。目前,學校206人次獲得省部級以上人才(團隊)稱號。
二是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通。學校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聯合創新共同體模式,打造集創新、創業、孵化、轉化于一體的“環理工”科創生態圈,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行業領軍企業及地方政府協同創新,共同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攻克技術難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學校連續四屆獲中國專利獎優秀獎,連續三屆獲山東省專利獎一等獎,一批科技成果應用于高原列車、C919大飛機、北京冬奧會、探月工程等,以及膠東國際機場、沿海高鐵等重大工程建設。
三是推動教育鏈和產業鏈深度融通。學校堅持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構建“新生態催動、全要素驅動、四課堂聯動”的一流本科人才培養新模式,培育了“MAE科創社團”“機器人戰隊”等大學生創新團隊,學生獲“挑戰杯”全國特等獎、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等獎項。
(作者:楊赟,系青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