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評選表彰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
經主辦單位嚴格審查,共確定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299名,其中,“助人為樂”類63名,“見義勇為”類58名,“誠實守信”類59名,“敬業奉獻”類65名,“孝老愛親”類54名。
其中,寧夏9人入選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他們分別是:王黎君、楊小明、徐海俠、蔣洪波、楊彥峰、陳美榮、郎志存、孫保蘭、海智梅。
向他們致敬!一起來看——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王黎君
王黎君,男,漢族,1954年12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經濟開發區潤澤糧油有限公司經理。
王黎君堅持投身慈善事業,先后拿出1200余萬元愛心助學、扶貧幫困,累計幫扶20余所學校、5000余名貧困學生,資助困難群眾2000余戶,以愛心善行譜寫中華傳統美德之歌。
1996年,固原地區遭遇旱災,原州區彭堡中學20名貧困學生面臨輟學。王黎君聽到消息后,第二天就挨家挨戶上門了解情況,給每個孩子送去學雜費和學習用品,孩子們新學期如愿返回了教室。在寧夏育才中學,他一次就資助200名貧困生,對考上大學的學生還持續資助學費和生活費。每年“六一”兒童節,他還準備慰問金和文體用品去看望周邊農村的孩子。40余年來,王黎君持續資助固原23所中小學校5000多名學生。2018年9月,他對涇源縣、隆德縣、彭陽縣和原州區等62名環衛工人家庭的大學生進行資助。王黎君不僅大力幫助自治區的貧困孩子,還把愛心傳遞到其他地方。廣西運賴小學校長聽說王黎君是助學幫困的“熱心人”,便打來求助電話,他先后與該校42名貧困學生建立長期資助關系。日常生活中,王黎君也樂于助人,在醫院看到原州區官廳鄉一個農民的孩子得了急病,湊不齊住院費,便替這個素不相識的人交了費。
2007年底,王黎君當選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閆堡村村委會主任后,自掏腰包為村里打機井、修水泥路、蓋戲樓、安裝自來水,為住在危房中的孤寡老人蓋新房。他每年春節都要到貧困戶家中慰問,累計達3000余戶次。如今古稀之年的王黎君,扎根固原,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公益事業上,多年來一直過著儉樸生活。
王黎君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寧夏回族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稱號,被授予寧夏回族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楊小明
楊小明,男,漢族,1992年1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市馬家灘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楊小明帶領“微光志愿者”到社會福利機構、特困家庭、老年公寓、殘疾人托養服務中心等地,開展扶老、助學、助殘、環境保護、文明引導等活動。
2011年9月,步入大學的楊小明參加了一個課題組,研究題目是銀川市內乞討者、拾荒者生存狀態。接觸到生活困難人群,讓他深受觸動。2012年,他組織成立了微光義工志愿者服務小分隊,寓意微弱的光芒也能照亮別人的生活。隨著志愿者的增加,他組建了微光義工志愿者服務總隊。2012年,楊小明發起“一對一助學”活動,截至目前,他組織志愿者共走訪困難家庭600余戶,資助幫扶500余人。楊小明定期為敬老院老人舉行生日聚會,并發起“再續剩余的溫暖”愛心活動,長期對50余家老年公寓、老人聚居社區開展慰問幫扶。此外,楊小明多次組織生態環境保護志愿服務活動,帶領團隊為大型活動提供志愿服務,走進汽車站、機場、景區、醫院開展文明引導、安檢、問詢等工作。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他累計組織1.3萬余人次參與疫情防控。
近年來,楊小明組織團隊開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與基層治理志愿服務活動,與銀川市16個街道辦、140余個社區和13個鄉鎮150余個村合作對接,在理論宣講、移風易俗、環境整治、文化文藝等方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超2000場次。如今,在他的帶領下,“微光志愿者”人數超9.2萬,累計開展活動1.7萬余次,為生活困難人群對接善款和物資總價值410余萬元。
楊小明榮獲全國“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稱號,被授予寧夏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徐海俠
徐海俠,女,漢族,1974年5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理事長。
徐海俠身殘志堅、無畏風雨,堅持誠信立身、誠信創業、回饋社會,從一間小理發店做起,經營虧損后,用3年打拼還清30余萬元欠款。她把42名托養的殘疾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帶動600余名婦女、殘疾人、大學生就業。
徐海俠的左腿因一次意外受傷,被診斷為骨髓炎,先后進行4次大手術,最終只能截肢。她拄著雙拐,用母親湊的幾千塊錢蓋了兩間鐵皮房,干起了美容美發。靠著經營理發店攢下的積蓄,她又貸款30余萬元擴大經營,然而因經營不善,貸款無法按期償還。“欠下的錢一定要還上,大不了從頭再來。”徐海俠再次振作起來,又是一番辛苦打拼,總算還清了全部欠款。
想著自己創業的艱辛歷程,徐海俠許下“要幫殘疾人兄弟姐妹創造夢想”的諾言。徐海俠創辦“愛心同行洗車行”,聘用員工中殘疾人超過80%,以個人成長經歷鼓勵殘疾人擺脫“等、靠、要”的思想。她籌集資金200余萬元,成立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紅寺堡區創業(電商)孵化園,引進電商平臺、殘疾人企業、勞務輸出公司等機構,為殘疾人就業創業助力圓夢。如今已入駐孵化60余家企業,帶動643人就業。
2020年12月,一把寄托著組織信任和關愛的“鑰匙”交到了徐海俠手中。作為新開辦的殘疾人托養中心負責人,她把托養的殘疾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把政府托付到手上的資金精打細算,全部用在孩子身上。她把培養在托殘疾人自食其力放在心上,憑借自身積累的良好信譽,承攬合作代加工等業務,在托殘疾人每人每月可獲得520元左右的收入。
徐海俠榮獲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蔣洪波
蔣洪波,男,漢族,1969年11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盈豐植保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蔣洪波時刻堅守信、誠、義三個信念,帶領村民走出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2010年,蔣洪波組建了平羅縣唯一以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為主的合作社,通過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確定最低保護價,為農民脫貧致富探索新路。即使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蔣洪波堅持選擇履行保價協議收購農戶的作物,獨自承擔債務。他說:“老百姓的錢都是血汗錢,他們這么相信我,我必須要把合作社辦好。”蔣洪波不斷探索,依托國家惠民惠農政策,結合區位優勢,把合作社辦得越來越好。
蔣洪波深知技術對農民增收的重要性。2017年,他成立農民田間學校向農民傳授種植技術,提高了科學種田水平。他將自己研究的技術成果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輻射帶動3000余名農戶發展種植越夏番茄。蔣洪波始終秉承誠信立業、誠信經營的理念。在蔣洪波合作社工作的工人說:“蔣總講誠信,這么多年我們信任他。”蔣洪波依托盈豐植保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畝純收入達5000元,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戶達8000余戶,提供就業崗位800余個,真正讓農戶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蔣洪波誠信興企履行責任的同時,熱衷于公益,用真心回饋社會。他積極組織帶領員工投身志愿服務事業,在重要時間節點對困難群眾和老黨員開展慰問,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帶領合作社員工緊急調運6萬斤新鮮蔬菜馳援武漢。2021年7月河南災情發生后,蔣洪波又帶領合作社員工緊急采摘5.8萬斤優質瓜菜馳援。
蔣洪波榮獲全國十佳農民、全國農村創業優秀帶頭人、寧夏回族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勞動模范等稱號。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楊彥鋒
楊彥鋒,女,漢族,1981年1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公交公司公交車駕駛員。
楊彥鋒始終把乘客滿意作為標準,用熱心、誠心、細心、真心服務乘客,在20多年的駕駛生涯中,安全行車百萬公里零事故、零投訴,給同事無私分享節能降耗開車經驗。
楊彥鋒所駕駛的102路是銀川市公交發車最早、收車最晚、班次最多、線路最長、客流量最大的一條線路,每天都會有很多的事情發生。楊彥鋒堅信:愛是可以相互傳遞的,你對乘客好,乘客也會對你好。她總結出一套“五心工作法”:對待老年乘客熱情細心,對待兒童乘客呵護關心,對待外地乘客真誠耐心,對待特殊乘客尊重暖心,對待普通乘客和氣貼心。她讓每位乘客都能享受“五心”服務,用真心真誠讓乘客如沐春風。
楊彥鋒在車里設置了便民箱,準備了針線包、口罩、雨披等物品和暈車藥、創可貼、速效救心丸等藥品,并根據季節變化適當調整,用溫暖親情營造“車廂家庭”。楊彥鋒所在的公交車組和線路打造了“102路品牌線路”和“102路勞動模范專線”,成為示范引領服務民生的前沿陣地,成為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弘揚勞模精神的“活動陣地”和流動的風景線。楊彥鋒的丈夫說,她對公交車照顧細致周到;女兒說,她對待乘客永遠那么有愛心和耐心;母親說,她一天不上班就渾身不得勁。只有楊彥鋒深深明白公交事業的重要意義,她認為自己開的不只是一輛公交車,更是自己的“第二個家”。
楊彥鋒以一絲不茍的責任心和嫻熟的駕駛技能年年獲得優秀,成為公司首批駕駛新型公交車的女司機。楊彥鋒月月都是“節氣標兵”,她總結出“十九字節氣法”,用實際行動帶動身邊同事一起為節能減排作貢獻。
楊彥鋒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最美公交司機”、寧夏回族自治區勞動模范等稱號。
陳美榮
陳美榮,女,回族,1964年10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人民法院三級高級法官。
陳美榮作為一名基層政法干警,鉆研業務、情系百姓,三十多年如一日,奮斗在審判工作一線,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每一起案件。
針對基層法院人少案多的矛盾,陳美榮堅持把非訴調解機制放在前面,審理案件超過1萬件,調解撤訴率達82%。她總結出適用于司法調解的“五心和十二調解法”,在寧夏法院系統推廣和應用,有效提高了調解工作質效。她把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當成自己的事,在大武口區法院建立“陳美榮工作室”,讓當事人省時省力省錢地解決矛盾;在社區建立“陳美榮語晴室”,將法律咨詢和服務搬到群眾家門口。陳美榮參與調解、化解矛盾糾紛1200余起,集中為大武口區320多名調解員開展專題講座,從源頭上減少了訴訟糾紛。
擔任行政庭庭長之后,陳美榮創新實施以協調化解中心、實質化解方案、N條化解渠道為主要內容的“1+1+N”行政爭議實質化解模式,2022年以來委派化解行政爭議案件32件,成功化解率超過50%,行政機關主動履行給付義務450余萬元。她推動落實了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登記制度,隨案發放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通知書,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提升至97.5%,“告官不見官”現象得到根本扭轉,促進行政訴訟調撤率同比提升10%。陳美榮主動調整審判思路,依法審理生態環資類等新穎案件,她主審的寧夏全區首起環境公益行政訴訟案件入選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陳美榮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雙百”政法英模、全國模范法官、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郎志存
郎志存,男,漢族,1967年1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兒科主任。
郎志存堅守兒科臨床一線,先后代表醫院參加我國第十六、十七批和第二十三批援貝寧醫療隊,為國內外許多重病甚至瀕臨夭折的患兒撐起生命的綠蔭。
作為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一名兒科醫生,郎志存成功救治了多例病毒性腦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藥物過敏性休克、重癥肺炎等疑難危重病例。他非常注重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帶領普兒科開展支氣管肺泡灌洗術、重癥及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診治、經胃鏡消化道異物取出手術等新技術新業務。
在首次援助非洲貝寧共和國的3年時間里,郎志存作為兒科專家,診治急診患兒9380人次、住院患者8413人次,搶救危重患兒2017人次,同時開展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藍光治療、新生兒窒息復蘇術、兒童心肺復蘇術等新業務,不僅利用現代醫療技術成功挽救了數千名危重非洲患兒的生命,還將針灸這一中國的傳統醫療技術帶到當地醫院,傳授給非洲醫生并贈送他們針灸針。
2019年,郎志存受命擔任第二十三批援貝醫療隊總隊長和臨時黨支部書記。他創新醫療隊管理模式,建立了總隊委領導下的分隊委管理架構,使得醫療隊管理更加規范有序。他建立“貝寧(洛克薩)—中國(銀川)遠程會診中心”和“遠程心電診斷中心”,首創使用“互聯網+醫療健康”遠程會診系統進行專家會診,成功為貝寧一名巨大“甲狀腺腫瘤”患者進行手術。遠程會診中心的建設打破了傳統的涉外醫療模式,實現了中國援外醫療史上零的突破,成為我國援外醫療隊“互聯網+醫療健康”遠程指導手術應用與發展的里程碑。在郎志存的積極協調和指揮下,在隊員積極配合下,醫療隊在貝寧科托努市蘇盧萊雷區大學醫院設立“中醫診室”。中國傳統中醫藥走出國門,在非洲大地上開花結果,為祖國傳統中醫藥及中國援貝醫療隊擴大了影響力,為援外醫療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3年10月,郎志存被授予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時代楷模”稱號。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孫保蘭
孫保蘭,女,漢族,1976年1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文昌鎮黃河花園社區居民。
孫保蘭始終用摯愛善待親人,以真心感染鄰里。多年來,她以單薄的身軀照顧重病的婆婆、丈夫和年邁的公公以及殘疾的大伯哥,把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融入平凡的點滴生活。
2012年,孫保蘭的丈夫患上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治療期間,孫保蘭悉心照料。住院治療花銷大,讓本不富裕的家負擔更重,丈夫多次想放棄治療,孫保蘭用心安撫、苦心勸說,省吃儉用、堅持醫治,但丈夫還是在多次治療無果后去世。孫保蘭沒有倒下,依然用柔弱的雙肩撐起整個家。
2014年,孫保蘭的婆婆患上胃癌臥病在床。她每天按時為老人按摩、喂藥,在床頭擺放婆婆愛吃的水果和零食,無微不至照顧老人。婆婆知道自己得了癌癥,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孫保蘭耐心安慰。但婆婆由于病情過重,治療無效去世。
為了給丈夫和婆婆看病,兩年時間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并欠下了許多外債。孫保蘭的公公年事已高,身體不好,經常住院。大伯哥兒時患病,致腦部受損,瘦弱多病,沒有工作和收入,養家的重擔落到孫保蘭一人身上。在生活重壓下,孫保蘭經常躲起來默默流淚,發泄完悲傷情緒,又重新振作起來。孫保蘭從事服務員、銷售、保潔、家政服務等各種工作,還通過刻苦自學拿到了母嬰護理師、小兒推拿師等證書。經過不懈努力、辛苦付出,孫保蘭終于還清了丈夫和婆婆治療期間欠下的債務,并逐步改善了家人的生活。
孫保蘭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最美媳婦稱號,入選“寧夏好人”,其家庭被評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最美家庭。
海智梅
海智梅,女,回族,1979年3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南梁臺子鐵東村村民。
海智梅用13年光陰撫養自己和已故親屬的6個孩子,悉心照料生病的公婆和受傷的丈夫,勇挑家庭重擔,海智梅平時團結鄰里、為人友善,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老好人”。
2010年5月,海智梅丈夫的哥哥嫂嫂出車禍去世,留下三個年幼的女兒。雖有七旬公婆臥病在床,自己的孩子們也年齡尚小,沒有穩定收入的海智梅聽著孩子們一聲聲的“嬸嬸”,咬緊牙關,扛起了撫養三個侄女的重擔。2012年,海智梅丈夫被鋼管砸到肩膀斷了骨頭,后又遇到車禍做了手術,至今鋼板仍在腿上。7萬多元的手術費和6個孩子的生活壓力全部都加在了海智梅的身上,她鼓足勇氣直面生活的挑戰。她跑遍所有的親戚,借錢給丈夫做完手術后開始了艱辛還債的日子,白天出去打工晚上照顧家人。“這些年她為這個家的付出我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現在我也康復了,趁著還年輕我想出去找份好點的工作,多掙些錢,讓我們的日子過得更好些。”海智梅的丈夫說。
生活再艱辛、條件再困難,海智梅也從不減少孩子們的教育投入,一視同仁地對待親生子女和侄女們。在海智梅的精心照料下,海智梅的長女、長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次子和小侄女多次獲得學校表彰,兩個侄女順利參加工作。現在生活慢慢變好,她和丈夫將更多的愛心奉獻給鐵東村和老家彭陽的殘疾人、貧困戶、孤寡老人。
海智梅入選“寧夏好人”,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