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7月29日電(記者 馬爽)以“文化交流 文明互鑒——推動人工智能時代全球外語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4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于7月28日在珠海圓滿閉幕。
大會為期3天,共有8場主旨報告和30余場平行會議,包括“一帶一路”英語教育專場、專門議題委員會專場、高被引學者專場等,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圍繞16個分議題交流分享、共謀發展。
本屆大會的主題聚焦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發展趨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教育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教育工作者們正在積極探索如何有效利用AI技術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率,并確保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
國際英語外語教師協會主席亞歷山大·波波夫斯基·戈盧博維奇在題為“在多模態環境中航行:數字時代的閱讀”的主旨發言中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閱讀、多模態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她指出,利用文本的多模態特性和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助力學習者獲取知識。這種融合了技術與人類智慧的新型學習方式,將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更加智能、高效和包容的知識探索新時代。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國際人工智能教育協會候任主席羅絲·盧金在主旨發言中指出,人工智能驅動的工具和平臺在個性化學習、提供實時反饋和彌合差距方面的潛力可推進21世紀全球英語教育,她同時強調了制定倫理框架和政策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學習者和語言學習已被重新定義。”復旦大學鄭詠滟教授在主旨發言中結合其研究項目,討論了數據驅動和AI賦能技術在語言教育和語言研究中的巨大潛力。她呼吁,教師們應攜手努力,共同應對、解決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
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劉駿教授在題為“數字時代英語媒介教學再思考”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了人工智能時代以英語為媒介語教學(EMI)的整體路徑,其中涉及特定情境下的有效溝通、教育者的專業發展、定制資源的創建、教學方法的調整、技能的平衡等。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外語教育領域的學者在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中國的學術聲音在國際學術舞臺中日益響亮。本次大會開設了高被引學者專場和主編論壇專場,邀請8 位高被引專家進行專題發言。其中,在主編論壇中,專家們以主編、審稿人和作者的多重身份,分享和探討了在國際期刊中發表論文的經驗,為參會者提供了啟發和借鑒,助力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舞臺展現中國智慧。
今年是任務型語言教學落地中國23周年。大會邀請了任務型教學領域的知名學者、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羅德·埃利斯教授作為主旨發言人,探討并分享了教師們在開展任務型教學中常見問題的解決策略。埃利斯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和香港恒生大學貝曉越博士還圍繞任務型教學開展了一場圓桌對話,全面回顧了任務型教學在不同地區的理論發展與實踐應用,探討當前AI時代任務型教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向。
大會期間,Understanding China國際教育合作交流會同期舉行。交流會邀請了國內外高校國際教育學院、海外教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和國際交流與合作處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國際教育合作與人文交流的發展路徑。與會者在國際學生國情教育論壇、中外學生交流會和全球合作伙伴見面會三個環節中增進文化理解,建立友好互信。交流會進一步推動了中外高校之間的合作,共享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助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為全球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大會期間,2024語言教育與國際傳播學術交流會舉辦。通過主旨發言、圓桌論壇、互動交流等形式,發言專家和與會者圍繞外語學科與新質傳播力建設和人工智能時代下外語學科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等議題開展學術探討,旨在推動外語教育與國際傳播的融合發展,以應對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機遇與挑戰。
在大會閉幕式上,上海紐約大學梁建松教授表示,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將中外英語教師緊密團結在一起,為英語教育的發展共同努力。國家開放大學外語學院院長鄭霽鵬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時代,改變是必要的,未來是開放的。大會為外語教師搭建了一個平臺,共同探索和思考教育的未來。國際英語外語教師協會理事會執行主任喬恩·巴頓表示,大會中多場關于人工智能話題的講座令他印象深刻,他認為未來教師不會被AI取代,但不去擁抱技術的教師最終會被取代。同時他表示,國際英語外語教師協會與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的合作可以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地教師之間的專業交流和理解。
2024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由中國日報社、北京師范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21世紀報社和澳門城市大學聯合承辦,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國際英語教育研究基金會、ETS中國和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和擔任學術指導單位。自2018年創辦以來,大會搭建了以權威學術、沉浸體驗、深度社交為特色,集學術研討、政策咨詢、信息共享、合作交流、展覽展示為一體的外語教育國際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