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美國花了3億多美元建了個“海上浮動碼頭”,美其名曰“給加沙民眾發放援助物資”,結果海浪一拍就直接散架了,美國人竟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為什么在烏克蘭危機和巴以沖突中,拱火澆油的美國幾乎在世界上成了孤家寡人,連美國自己的大學生都接二連三上街抗議了,美國國會還在源源不斷地撥款助戰?
“只要認識到美國外交政策與人民利益毫不相關,這個謎題就能得到解答。”這話不是我說的,它出自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
從二戰結束到2001年,美國發起了全球248次武裝沖突中的201場。21世紀以來,美國又在至少85個國家發動戰爭或“反恐行動”。縱觀歷史,在美國卷入的幾乎每一場戰爭期間,都有美國民眾疾呼反戰的身影,但美式戰爭機器仍在隆隆作響,從未熄火。
因為美國早就腐敗透了。長期以來,以軍火商、國會和五角大樓為核心,以媒體、智庫、科研機構等為輔助的“軍工復合體”利益集團大肆玩弄權錢游戲,編織著控制各個領域的利益“暗網”,把美國民眾的自由和民主權利侵蝕殆盡。
一、嗜戰成癮、中飽私囊
前美國海軍陸戰隊成員馬修·霍曾說:“在美國發動戰爭的各個時期,都存在著巨大的利益輸送。”
據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估算,美國軍工企業因烏克蘭危機而獲得了總價值近220億美元的軍購訂單。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曾公開承認,雖然美國將武器裝備供給烏克蘭使用,但“至少超過75%的資金都留在了美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毫不掩飾地說,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為美國經濟帶來更多增長,因此要繼續維持這種“雙贏”。
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后,美國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CEO詹姆斯·泰克利特更是難掩激動之情:“有些沖突需要用武器來解決,而我們已經準備好了這些武器。”
在戰爭“快錢”的誘惑下,美國對外政策越發“資本化”。據美國“公開的秘密”網站披露,在過去20年間,為了讓國防和外交政策為己所用,美國軍火商豪擲2.85億美元政治捐款拉攏國會議員。
“政商旋轉門”的美式制度也便利了這種權錢交易。美國民主黨聯邦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稱,91%的美國退役軍官和退休官員都在離任后充當國防承包商的游說者;包括現任在內,連續三任美國防長也都有軍工任職背景。
在權錢勾兌下,美國這部戰爭機器四處臆造“敵人”,大發戰爭財。特別是近年來,美國通過主導北約東擴、挑動烏克蘭危機,已將歐洲牢牢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打著“支持歐洲盟友和伙伴”的旗號大量售武自肥。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所言:“美國軍工復合體是一頭嗜好烹制戰爭的怪獸。”
二、揮霍無度、掠奪民眾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顯示,美國2023年軍費占全球軍費總支出的37%,超過位居其后的9個國家之和,是當之無愧的最大軍費支出國。天價軍費讓美國軍工復合體賺得盆滿缽滿,卻導致大量公共資源被無情蠶食。
高昂軍費把美國推向債務危機。截至2023年底,美國國債總規模突破34萬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2倍,已觸及國際公認的債務危機爆發點。但美國政府仍在軍費上“慷慨解囊”來喂飽軍火商。
2023財年,美國財政赤字高達1.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3%,其中軍費預算高達8580億美元,同比增長13.9%。高昂的軍費開支已成為推動美國政府債務飆升的一大主因,更是威脅美國民眾福祉的龐大“灰犀牛”。
民眾被迫為巨額戰爭損耗埋單。美國布朗大學數據顯示,從2001財年到2022財年,美國在戰爭中的損耗合計高達8萬億美元,如果分攤到每個家庭頭上,則約合6萬美元。據統計,2024年美國軍事相關支出將達到1.5萬億美元,意味著每戶美國家庭將為此承擔1.2萬美元左右的負擔。諷刺的是,在美國民眾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收入化為泡沫時,美國軍工復合體正數錢數到手軟。
更令人不齒的是,美國軍工復合體對榨取來的民脂民膏大肆揮霍。在美國國會2025財年軍費預算聽證會上,眾議員邁克·沃爾茲曝光了美軍購買的單價9萬美元的金屬襯套,引發各界一片嘩然。
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在軍工復合體的暗箱操作下,美國國會不斷為天價采購訂單“開綠燈”,導致用1280美元購買一個咖啡杯、用1萬美元購買一個馬桶蓋等匪夷所思事件層出不窮。2023年,美國國會下屬政府問責局發布報告指出,美軍有高達2200億美元的資金“不知去向”,無底線地愚弄著納稅人。
美國的軍費花銷本質上是政商一體、權錢合一的利益集團對公共財富的巨大掠奪,使更多民眾陷入貧困。正如美國反戰人士和時政評論家吉米·多爾所說,掠奪了國家數萬億美元的軍工復合體才是美國的敵人。
三、唯我獨尊、黨同伐異
操控美國權錢“暗網”的利益集團對民眾利益予取予奪,對自己手中的奶酪卻不讓分毫,同時,還對外大搞烏煙瘴氣的“利益保衛戰”。
面對質量好、性價比高、深受消費者青睞的中國新能源產品,美國利益集團紅了眼,處心積慮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對中國發起新一輪科技戰,宣布在原有對華301關稅基礎上,大幅提高自華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關稅。
彭博社專欄作家大衛·菲克林直言:“如果一個國家向你提供廉價商品,你應該買它,然后把你的廉價商品賣回去,這是標準經濟學。”然而,美國政府卻違背市場規律,剝奪國內消費者和生產者獲取更優產品的權利,只為通過打壓中國的創新發展能力,給那些逐漸失去競爭優勢的企業集團謀求“永久的市場主導地位”。
面對學生要求高校與“為以色列軍方提供武器的制造公司”斷絕經濟聯系的抗議,軍工復合體坐不住了,威逼高校“就范”。
多名華爾街資本“大佬”施壓高校公布參與抗議的學生名單,威脅將永不錄用。哈佛、賓夕法尼亞大學和麻省理工三校校長因尊重集會自由、沒有及時制止學生運動,在國會聽證會上遭受了議員們長達數小時的“圍攻”,其中兩人被迫辭職“讓位”。近期,國會眾議院共和黨議員更是高調宣布將調查出現學生抗議的高校。
在權錢裹挾下,本應涵養人文關懷的美國高校淪為了霸凌公理公義的幫兇,授權警方入校“清場”,導致近3000名抗議者被捕。
隨著美國資本與政客聯手打出一套套打壓“異己”的“組合拳”,美國所謂的“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已經徹底跌下神壇。
四、控制媒體、操弄輿論
美國學者康拉德·芬克曾認為,美國新聞事業的價值是揭示真理,伸張正義,充滿人情味,倡導自由,服務社會。
然而,美國當前絕大多數的報紙、電視和電臺都為通用電氣公司、新聞集團、迪士尼公司、維亞康姆、時代華納和CBS這6大公司所掌控,《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主流報刊悉數被美國少數財團和大家族收入囊中,早已成為既得利益者的爪牙而非民眾的良心。
這就不難解釋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特·萊克的尖銳發問了:美國國防授權法案對國債和社會通貨膨脹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但“全美主流媒體幾乎沒有一點相關報道”。
巴以沖突中,美國媒體更是充當著利益集團的“應聲蟲”。美國主流媒體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多名員工站出來指認,CNN在巴以沖突報道中的“親以指導方針”構成“新聞瀆職”。
據西班牙《起義報》報道,美國主流媒體派記者前往以色列報道沖突,但他們鮮少采訪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和平活動人士或反對占領的記者,而是頻繁宣傳軍事行動的必要性,捏造和傳播便于利益集團以戰牟利的“真相”。
不僅如此,美國政客還在意識形態領域大搞“寒蟬效應”。近期,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所謂的“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有針對性地封殺“攻擊以色列”等“忤逆”利益集團的言論。
布朗大學種族滅絕問題研究專家奧馬爾·巴托夫直言,該法案是在為21世紀的威權主義服務。這也應了德國學者呂德斯在其著作《偽圣美國》中的評論:美國所謂“民主燈塔”的另一面,是“殘酷的強權政治和輿論操控”。
美國作家尼克·圖爾斯指出,軍工復合體與人們能想到的一切息息相關,是“主導整個美國社會”的龐然大物。皮尤研究中心今年4月民調顯示,80%的美國人對政府感到失望和憤怒。哈佛大學青年民意調查反映,僅9%的年輕人認為美國前進的方向正確。
這種被權錢“暗網”綁架的國家,只會吞噬更多民脂民膏,同時給世界帶來更多動蕩和戰亂。天下苦美久矣,越來越多人在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