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此前曾延期六個月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再次到期。目前,中美雙方均未透露對《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的后續安排。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周二對記者表示,目前雙方就續簽《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保持了溝通。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已有45年的歷史,在當前中美雙邊關系的形勢下,正受到美國國會內反對聲音的影響。美國國務院方面則表示,正在就修改、延期和加強《美中科技合作協定》中的保護性條款進行談判,但拒絕就協定到期后美方是否將對之再行延期進行確認。該協定無論是需要更新還是獲得再次延期,都不會是一個輕易能做出的決定。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即便歷經周折,最后若能得到延期也值得慶幸。但如果這一協定真的就此廢止,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當前,美國國會內部存在這樣一種狹隘認知,即《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是一份單方面惠及中國的協定。一些美國政客越來越擔心,通過與美國的科技合作,中國的科技實力將日益增強,有可能危及美國在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并由此認定這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一些議員們認為,對此最好的“自我保護”,就是廢止《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將中國“拒之門外”。這種偏見蒙蔽了他們的雙眼,令他們完全忽視了中美科技協定的種種互利之處。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于1979年簽署,成為中美雙方在農業、能源、航空、醫療、環境、地球科學與工程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的框架性協定,促成了雙方的互利合作,也推動了中美在教育與學術領域的廣泛交流。毫無疑問,中國從《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中獲益良多,但對美方而言也是同樣如此。伴隨著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科技實力快速發展,正如《自然》雜志本周一發布的社論所言,中美雙方均已成為彼此“最大的科研合作伙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也表示,與中國的關系是“最重要的關系之一”。
本次《自然》雜志的社論,題為《為什么說終止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是危險的愚蠢行為?》。文章不失公允且遺憾地表示,當前,有關中美科技合作的所謂“風險論”甚囂塵上,但有關合作益處的言論卻少有人談。
總部位于華盛頓的中美研究所主辦的一場研討會所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協議得不到續簽,維持和支撐中美之間合作的互信必將受到影響”。就美方期望與中國進行合作的各種領域,例如氣候變化與公共衛生等而言,這樣的互信十分關鍵。
近期,據報美國商會會長兼首席執行官蘇珊·克拉克將率一支由美國前政府官員組成的代表團訪問北京。在部分美國媒體看來,此次訪問呈現了中美兩國嘗試改善關系的新跡象,而確保《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的存續,無論是對這種種努力而言,還是對兩國關系的整體改善而言,則都毫無疑問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2月29日社論
原標題:Congressional paranoia creates technical hitch that leaves sci-tech agreement in limbo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編譯:涂恬 編輯:曹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