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美國政府最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仍把中國定義為最大競爭對手,反映出近年來美國面對實力不斷增強的中國,表現出不安和防范意識。當前美國在對華政策上言行不一,利用臺灣問題挑戰中方底線,在經貿和供應鏈方面打壓中國,與報告聲稱的“負責任地管理這種競爭”完全不同,破壞了中美和平共處、開展更廣泛合作的信任基礎。
本文為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英文版。
美國政府在2022年10月12日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高度關注。這份報告仍把中國定義為美國的最大競爭對手,它宣稱,“這一戰略承認中國是美國最嚴重的地緣政治挑戰”,“中國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又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推進這一目標的競爭對手”。
與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相比,拜登政府的這種說法并沒有什么新意,它所反映出的,仍是近年來美國面對實力不斷增強的中國所表現出的一種不安和防范意識。不過,最新版的《國家安全戰略》也明確提出,“在與中國激烈競爭的同時,我們將會負責任地管理這種競爭”。
怎樣“負責任地管理這種競爭”呢?報告稱,“我們將通過降低意外軍事升級風險、加強危機溝通、建立相互透明度并最終讓北京參與更正式的軍備控制努力來尋求更大的戰略穩定。我們將會一直愿意在我們利益一致的領域與中國合作。為了我們人民的利益和世界的利益,我們不能讓分裂我們的分歧阻止我們在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的優先事項上向前邁進”。拜登政府所謂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的優先事項”,是指氣候變化、流行病威脅和防擴散等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可見,“負責任地管理這種競爭”是指美國要對中美競爭進行管理,既要在競爭的同時維持兩國間的戰略穩定,降低意外沖突的風險,又要在氣候變化等中美具有共同利益的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
拜登政府“負責任地管理這種競爭”的說法,看上去似乎具有比較高的合理性。然而,當前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大問題就是,美國經常嘴上說的是一套,實際做的卻是另一套。因此,美國能否真正“負責任地管理這種競爭”,是值得懷疑的。
例如,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反對竄訪了臺灣,這就是一種有可能會引發中美直接沖突的高風險行為。在佩洛西訪臺之前,中方已經對此提出了強烈警告,并多次與拜登政府進行了交涉。然而,拜登政府最終并沒有阻止佩洛西的行動。美方的這種做法,無論如何都稱不上是“負責任地管理這種競爭”,而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挑釁行為。
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在談及臺灣問題時還宣稱,“我們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也不支持臺獨”。但佩洛西訪臺不僅嚴重危害臺海和平與穩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動。因為佩洛西訪臺是一種提升美臺雙邊官方關系的行為,不僅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而且實際上也是一種支持臺獨的行為。
美國的言行不一,不僅僅體現在臺灣問題上。例如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宣稱,“基于規則的秩序必須仍然是全球和平與繁榮的基礎”。這種說法看上去冠冕堂皇,但是,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打壓5G技術領先的中國華為公司,操縱盟友在半導體制造等領域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并毫無根據地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列入制裁名單,這都是嚴重破壞世界經濟規則和秩序的行為,并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嚴重破壞。就在拜登政府公布《國家安全戰略》的幾天之前,美國商務部剛剛又將31家中國公司、研究機構和其他團體列入了制裁名單。
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還反復強調要加強“美國無與倫比的聯盟和伙伴關系網絡”,宣稱“我們將建立最強大和盡可能廣泛的國家聯盟”。同時這一報告卻又聲稱,“我們也希望避免一個競爭升級成了僵化集團的世界。我們不尋求沖突和新冷戰”。這就是典型的言不由衷,自相矛盾。事實上,美國推動集團對抗,對中國進行戰略圍堵,以及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和意識形態污名化,這些做法與冷戰期間美國對蘇聯的做法并沒有什么兩樣。如果這就是美國“負責任地管理”的競爭,那么競爭和遏制的區別又在哪里?
拜登政府在把中國定義為美國最大競爭對手的同時,也希望在氣候變化等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并宣稱“美中兩國可以和平共處,共同分享和促進人類進步”。但是,如果美國“負責任地管理”的競爭就是對中國進行冷戰式的遏制的話,很難想象美中兩國將怎樣和平共處,也很難想象中國能有多大的意愿去與美國進行合作。
因此,拜登政府只有言行一致,真正做到“負責任地”管理中美競爭,才能讓中國相信它沒有對中國發動新冷戰。而這種信任是中美兩國和平共處和開展更廣泛合作的基礎。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No ignoring the trust factor"
責編 | 宋平 劉夏
編輯 | 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