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100部,久久只有精品免费,成年无码按摩av片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久久综合

文明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和原則

來源:求是    2019-05-01 15:52
來源: 求是
2019-05-01 15: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首次提出了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推動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重大倡議。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又一次提出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大倡議。圖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甲骨文是一種刻寫在龜甲與獸骨上的中國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是目前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圖為從殷墟遺址甲骨窖穴內發掘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龜甲。 新華社記者 王頌/攝

玄奘,唐代著名高僧,中外文化交流杰出使者。他歷經艱辛到印度取經,回國后主要從事佛經翻譯,譯經數量占到唐代譯經總卷數的一半以上,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一書,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上圖為山西省稷山縣青龍寺“玄奘取經圖”壁畫(局部)(新華社記者 馬毅敏/攝)。下圖為根據《大唐西域記》確認的印度那爛陀寺遺址(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

2019年4月28日,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在北京延慶舉行。在以“美麗家園”為主題的文藝晚會上,中國古典舞《彩蝶的虹橋》,以翩翩起舞的蝴蝶展現了大自然的五彩斑斕。各國模特身著參展國的名花圖案服飾,用五彩繽紛的花語共敘友誼。圖為演出現場。 新華社記者 申宏/攝

2019年3月24日,蔚藍的地中海帆影點點、風光旖旎。在海濱之城尼斯,一部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送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手中。《論語》這部2000多年前誕生于中國的儒家經典,在其誕生千百年后遠渡重洋來到法國,深刻影響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而今又作為中西文明交往的歷史見證回歸祖國。

時空輪回,換了人間,令人慨嘆。這一刻,讓人們的思緒不禁回到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重要演講。在這一被國際輿論視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文明宣言”中,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人類文明進步大勢,深刻闡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觀,真誠倡導“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鑒準則,鄭重宣示相互尊重、和諧共處的中國理念,為世界和平發展進步開辟了新路徑,為繪就人類文明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畫卷凝聚了新共識。這一開新篇的重要演講,指明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和原則,其博大的胸懷,其厚重的大歷史觀,其卓越的前瞻理念,令人常讀常新,需要學而時習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任何一種文明,不論產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文明交流互鑒,與人類歷史發展相伴而生,與各個國家、民族的進步如影隨形,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重要動力,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闡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深刻道理。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進的歷史。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影響遍及世界;儒家思想源起中國,受到眾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也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沿著古絲綢之路,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文明,天文、歷法、醫藥、人文等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農耕業以及養蠶、陶瓷技術等也由此走向世界……豐富多彩的當代世界,正是在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塑造而成的。

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始終承繼、發展、弘揚中華文明,也始終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人民的文明創造,主張同各種文明交流對話、互學互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反復強調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應該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維護文明多樣性;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做到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不要搞自我封閉,更不要搞唯我獨尊,等等。這些重要論述,凝結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文明交往中的思想智慧,反映了我們黨、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習近平總書記是當今中國最優秀的“文明使者”。在與世界各國交往交流中,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用國際社會易于接受的話語和表達,用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喻理于事,喻理于情,喻理于史,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講清楚講透徹。在布魯日歐洲學院,他以茶和酒作喻,強調中國主張“和而不同”,歐盟強調“多元一體”,要攜手“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他生動闡明“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開幕式上,他強調世界因為多彩而美麗,要加強中非兩大文明交流互鑒;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他提出“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他主張“加強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認同,讓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互信互敬”;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他強調要“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他強調,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攜手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正是基于對文明交流互鑒規律的全面把握,對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文明發展問題的深入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上海亞信峰會和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先后兩次提出了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大倡議。如今,在國際社會熱烈響應下,這一倡議即將在中國的文明古都北京成為現實,有力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

思想的傳播,“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幾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五大洲、四大洋,中國故事、中國智慧、中國主張、中國理念也隨之越山跨海,走向世界、走進人心,凝聚起越來越多的共識,讓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日益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文明多樣性是客觀存在

世界因為多彩而美麗。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能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應該怎樣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在這篇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從多彩、平等、包容三個方面,提出了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和原則。

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從陽光有七種顏色這一人們熟知的自然現象說起,縱論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深刻道理: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進步的動力。

在人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民族所創造的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各具姿容。正因為如此,人類文明的百花園才會姹紫嫣紅、生機盎然。今天,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共同構成了絢爛多彩的人類文明圖譜。

這多彩的文明圖譜是怎樣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這就道出了文明何以多彩的真諦。每一種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民族傳統中生長起來的,體現著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代表著一方文化的沃土和綠洲,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亞洲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地區就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相得益彰,使人類世界呈現出萬千姿態。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讓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讓人人享有文化滋養,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然而,有的人總是看不慣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千方百計想去改造、同化其他的文明,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這是當今世界不同文明交往共處面臨的突出問題,也是當今世界動蕩不安的重要原因。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正像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一樣,也不能強迫有著不同文化、歷史、國情的國家都倒向同一種文明,走同一條道路,采用同一種制度模式。任何想靠強迫手段來破壞文明多樣性、建立單一文明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成功,相反只會給世界帶來深重災難。

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

為什么說文明是平等的?“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為事物存在優點就把它看得完美無缺是不對的,因為事物存在缺點就把它看得一無是處也是不對的。同樣,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和優點,都有其價值,都值得尊重、值得珍惜。在這篇文章中,從代表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到帶有濃郁伊斯蘭文明色彩的中亞古城撒馬爾罕,習近平總書記用自己的所見所歷闡明,“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

人類社會每一種文明都彰顯著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創造之美,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意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非要說一種文明比另一種文明優越,并不符合事實,不可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認可。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是歷史長河中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積淀,都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為地把文明劃分為三六九等,搞唯我獨尊、文明歧視那一套,只會制造矛盾與沖突,阻礙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最終也會傷及自己,導致自身封閉與孤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傲慢和偏見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歷史和現實一再啟示我們,只有拋棄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打破文明隔膜的堅冰,秉承平等謙遜、虛懷若谷的態度對待各種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一種文明才能不斷獲得發展與進步。

今天,經濟全球化把世界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人類命運與共,只有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零和思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動不同文明共同發展進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

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

縱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難發現,“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是他反復強調的理念和主張。在這篇文章中,他再次提醒人們: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

在人類發生的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宗教的紛爭、族群的對立、文化的沖突揮之不去,有時甚至成為戰亂綿延不絕的根源。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地區熱點問題逐漸增多,恐怖主義活動頻繁。西方有人甚至就此提出所謂的“文明沖突論”,認為文明的沖突將成為全球政治的主宰。

“文明沖突”真的不可避免嗎?這個世界怎么了?我們應該怎么辦?人們期待底蘊深厚的中華文明能夠為解決這個時代之問提供深刻洞見。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文章中作出了回答,指出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在于文明的包容互鑒,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呼吁人類社會攜起手來,建立文明和諧、和平發展的美好世界。這一主張超越了二元對立、零和博弈的陳舊思維,更具進步意義,深得人心。

不同文明之間有差異,甚至存在矛盾,并不可怕,關鍵是要正確認識、理性對待。所謂“文明沖突”之所以發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有些人把自己的東西視為“普世價值”,總想著強加于人、改造別人,這樣必然會帶來對立、對抗甚至災難。近年來,一些國家沖突不斷、民眾流離失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強行植入外來制度模式,結果造成了嚴重的水土不服。這些慘痛教訓再次說明,在不同文明相處的問題上,在道路選擇、制度選擇的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是十分有害的。正確的做法是,秉持開放包容精神,多溝通、多對話、多協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中華文明博大包容、兼收并蓄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它忠實記錄了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的未來提供了彰往察來的深刻啟示。

在這篇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宏闊的歷史視野,回顧了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生動闡釋了“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的邏輯,深刻闡明“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

透過歷史的長鏡頭端詳中華文明,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文明交流互鑒、繁榮多彩的美麗畫卷。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駝鈴聲聲;客商往來印度、斯里蘭卡,海上絲綢之路帆影幢幢;隋唐時期,遣隋遣唐使絡繹不絕,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經;元代,馬可·波羅一部游記讓無數人對中國心向往之;明代,鄭和揚帆遠航、七下西洋,和平交流的文明佳話至今傳續……中華文明里凝結著不同文明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的基因和密碼。

從歷史上看,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也曾有過沖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的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比如,佛教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和獨特的佛教理論,并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對這些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源自中國本土的儒家思想,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今,面對人類社會遇到的各種難題,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華文明蘊藏著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啟示。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表明,只要中外文明交流暢通,中國就能夠對世界作出較大貢獻。中國、中華文明如此,其他國家、其他文明同樣如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在日益開放的當今世界,我們應該對人類文明成果保持海納百川的胸襟,擷百家之精華,融各方之優長,把握時代大勢,著眼民族夢想,放眼世界未來,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煥發古老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近年來,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生根,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深化,人員往來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機制更加通暢,文化交流成果更加豐碩。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古往今來,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在數千年文明發展史上,人類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成果,但戰爭和沖突也從未遠去,讓世人經歷了無數的苦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歷史一再證明,沒有文明交流人類就會彼此隔閡,沒有相互尊重人類就難以和平共處,沒有世界和平人類就難以向前發展。

當今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里,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人類文明發展到歷史的又一個高峰,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緊相連。

同時,人類也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

怎樣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用文明交流互鑒的兩個“應該”,指明了解決之道。這就是,“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合則強,孤則弱。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和而不同”才是最好的相處之道。“和”是多元統一的整體,包含著“不同”,包含著差異,包含著創新,所以生生不息。

“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這種可以勝過利劍的思想,為處理當代國際關系、完善全球治理和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貢獻了中國主張、中國方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核心就是倡導以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尋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尋求各國合作應對多樣化挑戰和實現包容性發展的新道路。這一重大理念,扎根于中華文明的沃土,呼應著當今時代的律動,有理有力有效地解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根本問題。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華文明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中國人民也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中華民族為實現偉大復興的每一步努力,帶給世界的都是機遇而不是挑戰。古老的中華文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煥發了青春,一個真誠信奉文明交流互鑒、美美與共的社會主義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推動建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責任編輯:許聃】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