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參加由華人社區在英國倫敦舉辦的迎新和一系列介紹活動。資料圖片來源: 中國新聞社
中國日報網11月6日電 1978年以前,只有幾十名中國學生前往英國的大學留學,但到了1979年就有數百名學生赴英留學。
1978年7月,英國教育大臣雪莉?威廉姆斯(Shirley Williams)的訪華之行促進了中英兩國的教育交流,她希望中國積極接受外國思想和教育。
20世紀70年代末之后,中國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認識到了學習外國知識將有助于推動中國的現代化。
因此,中國政府邀請威廉姆斯率領的英國代表團來到中國,商討中國學生如何才能夠入讀英國大學,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威廉姆斯回顧過去時表示,“這意味著中國開始認識到自己是全球的一部分,而且中國也逐漸在被世界所認可。因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覺得不需要向其他國家學習。”
這一變化表明中國致力于建立新的國際關系,并鼓勵中國的商人向英國學習并與英國展開貿易往來。
威廉姆斯贊揚了鄧小平對改革進程的貢獻,她說:“鄧小平是一個了不起的領導者,他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他不僅向西方介紹了中國,而且將西方的一些先進的東西引入了中國,他是一個有著卓越貢獻的成功領導。”
回憶起她的第一次訪問,威廉姆斯說她會見了相當于教育部部長級別的官員、許多公務員還有多位大學校長。
她說:“各個國家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都大有不同,他們都很感興趣。他們喜歡坐在那里談話,但顯然受到了語言不通的限制。”
當時是由她的侄女負責翻譯,那時她正在中國學習普通話。她開玩笑說:“我侄女會說‘你應該問一下這個問題,因為他們還沒有提到。’”
她表示,在1978年訪問期間,與中國政府的討論主要是圍繞小學階段的教育。
“他們對小學階段的英語教育很感興趣,并對我們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方式感到十分震驚。”威廉姆斯說,“在中國,老師不僅僅是一名老師,而且還要發號施令,這種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已經過時了。”
她認為中國當時的師生關系與英國1837年至1910年間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愛德華時代的師生關系很相似,學生需要遵守嚴格的紀律,有大量的背誦任務,大多知識都需要死記硬背。
威廉姆斯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給中國教育帶來了一種解放意識,讓孩子們參與到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而不是被動地坐在那里接受知識。中國花了非常長的時間才擺脫這種教育形式。”
威廉姆斯訪問期間的一大重要舉措是安排了部分中國學生前往英國學習。經過幾天的討論,雙方達成協議,在1979年安排約500名學生前往英國學習,目的地包括大學,理工學院和英語學校。
威廉姆斯表示,雖然資金籌集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這些學生前五年主要都是由英國政府贊助。
“當我們意識到中國真的打算安排數百名學生前往英國留學時,我們擔心資金方面會有問題。”她說,“因此,我們與當時正處于經濟危機中的英國政府取得了聯系。最終當時的工黨政府克服了困難并成功籌集了資金。因此這些學生在最初五年左右的時間里,主要都是由英國政府提供的獎學金資助。”
當時的北柴郡學院(North Cheshire College)院長威廉?巴克利(William Buckley)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表示,當他得知中國的培訓需求和國家發展的愿望時,他確認了這些學生能夠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中國的選拔考試并且能夠帶著正確的動機來到英國學習。
威廉姆斯說,中國政府希望學生們專注于航空和航天工程等領域,這很合乎情理。
她說:“中國并不僅是在學術方面學習,它還非常明智地試圖填補中國傳統教育缺失的方面,這比只在中國國內閉門造車有用得多。”
威廉姆斯的中國之行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更多中國學生前往英國學習鋪平了道路。如今英國擁有著全歐洲最大的中國留學生社區。
(編輯:齊磊 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