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亓慶良(右一)帶領醫生查看手術病人情況。資料照片
留在城里的大醫院還是山區的小診所?這道人生選擇題,亓慶良幾乎用了一輩子來回答。
因為亓慶良的付出,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長壽山下的源泉中心衛生院,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蛻變。
今年65歲的源泉中心衛生院院長亓慶良,從醫45年,扎根邊遠山區38年。
“我要回到農村去,那里的老百姓更需要我”
醫學名校畢業,人人爭著去大醫院,亓慶良卻選擇回農村。
1978年,出類拔萃的亓慶良被青島醫學院選中留校,各縣市級重點醫院也向他拋出橄欖枝。
“我要回到農村去,那里的老百姓更需要我!”作為山區農民的兒子,亓慶良深知農民的疾苦。由于缺醫少藥,6歲時,亓慶良目睹母親因病離世,卻束手無策。自懂事起,“學醫服務百姓”的想法就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亓慶良主動請纓返回位于家鄉源泉的博山區醫院。
然而好景不長。1993年,隨著博山區醫院從源泉整體遷到城里,有技術的醫生都各奔前程。“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亓慶良說。
“山區的老百姓,大病小病都要往市里的大醫院跑,費用高、報銷比例低,多數農民家庭承受不起。”進了城的亓慶良坐不住了,二次請纓。“城里的大醫院不缺我一個,但山區醫院、鄉鎮衛生院卻非常需要我這樣的醫生。”
1997年,他把根扎進了大山深處。近20年的刻苦鉆研,亓慶良名聲在外,被稱為“博山外科一把刀”。
在農村待得越久,亓慶良的決心越堅定:“我要對得起自己的初心、對得起父老鄉親的養育、對得起農村無數雙期盼的眼睛。”
“山區百姓出鄉鎮醫院的費用,擁有二級醫院的服務”
沒有圍墻、雜草叢生,樓房破敗不堪,唯一的醫療設備,是一臺老得生銹的顯微鏡……亓慶良說,剛到源泉中心衛生院時,職工3個月未發工資,外欠50萬元藥品款,最少的一天收入只有一毛八分錢。
“樹名醫、建名科、創名院”,揮起經營管理這把“手術刀”,亓慶良也毫不含糊。半年后,衛生院實現了脫貧,3年躍居博山區鄉鎮衛生院榜首。
63歲的李效勤是深居農村的腦中風中醫治療專家,亓慶良跑了三趟將他請到衛生院,為其成立了腦中風專科門診,病人從各地聞訊而來。
為了添上新設備,他東奔西跑找資金。如今標準化的醫療樓中,核磁共振、螺旋CT、數字電子胃鏡、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城區大醫院才有的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目前,開胸大手術、膝關節置換術、介入手術、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等十幾項微創手術,都能在這個小小的鄉鎮醫院實現。借助互聯網+醫療,城里的專家還定期會診、坐診。“山區百姓出鄉鎮醫院的費用,擁有二級醫院的服務。”亓慶良說。
18年前中醫特色腦中風康復中心起步,6年前開辦醫養結合養老中心,亓慶良堅持“因時而進”。衛生改革后,提出開展公共衛生、醫療、康復、養老(防、醫、康、養)四位一體的新型辦院模式,走在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前沿。
現在,源泉中心衛生院共有500張床位,新建病房2萬平方米,年門診診療病人3萬余人次,年住院7000多人次,業務收入4000多萬元。
“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們該做的”
“亓院長,來了一個馬上需要手術的孕婦,您快來吧!”一個夏日半夜,剛要休息的亓慶良接完電話,二話沒說冒著暴雨駕車往醫院趕。到了醫院,30分鐘手術結束,母子平安。
20年里,亓慶良來回趕班40多萬公里,全年無休;手術近2萬例,零差錯,最多的時候一臺手術做14個小時,一天一夜連續做了12臺手術。
常年大量的手術,導致亓慶良頸椎嚴重變形,有時疼得衣服都穿不了。但是一上手術臺,他便忘了自己也是一個病人,眼明手快,全身有使不完的勁。
“醫生不是‘當’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2016年衛生院擴建期間,亓慶良遭遇車禍,全身多處粉碎性骨折、關節脫位、腦震蕩。術后14天拆線,他就進入了工作狀態,多次在病床上召開會議,部署工作,會診病例。
半年時間,新綜合醫療樓拔地而起,總面積8500平方米,進一步改善了診療環境和條件。
源泉中心衛生院的藍圖,早已在亓慶良心中繪就:繼續擴大養老中心,做強做優醫養結合,讓更多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們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