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視頻:李克強:過去五年發展成就舉世矚目 來源:中央電視臺
中新社北京3月5日電 (記者石巖)“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空前嚴峻復雜的海內外形勢沒能拂亂中國經濟陣腳,反而使中國政府更加倚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從容淡定的定力謀局更具溫度的發展模式。
在5日上午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回顧了去年工作,并對2016年及“十三五”時期政府工作做了部署。報告中,對“人”的著墨之重,值得關注。
如,在總結“成績單”時,李克強特別把就業置于顯要位置,不惜筆墨地介紹這一經濟運行的亮點。
又如,在坦言去年問題的同時,李克強“點名”了“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等兩起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事故,直陳其“令人痛心”。
再如,在解釋今年GDP預期目標時,李克強明確指出,穩增長“主要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有6.5%至7%的增速就能夠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
一邊是經濟下行壓力的持續加大,一邊卻是對民生更加明確的倚重。這一比照的背后,有著深刻的、必然的邏輯。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曾援引的這一古訓,被認為是中共作為執政黨的階級性和黨性的集中體現。自履職以來,本屆政府堅持以增進民眾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此基礎上,去年底,習近平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被認為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堅持和創新。
立足于此,便不難理解習近平有關“足寒傷心、民寒傷國”的誡告,亦不難理解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對于民生工作的“念之再三,銘之肺腑”。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對于“人的發展”的空前重視,同樣有著深刻的經濟學邏輯。歷史與現實無不昭示著,相較于“藏富于國”,“還富于民”方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這一點,在當前中國發力調整經濟結構之際,更具現實意義。
本次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去年,服務業首次占據GDP“半壁江山”,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是達到了66.4%。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新型業態的方興未艾,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顯效、發展動能“換擋提速”的生動注腳。原因何在?民富由之。
在此基礎上,李克強提出,今年要著力深挖國內需求潛力,形成對經濟發展“穩定而持久的內需支撐”。底氣何在?民富使然。
“從根本上看,發展的不竭動力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李克強說。除了內需市場的持續擴大,“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才是中國的最大資源和優勢”。
如何調動這些資源?如何使上述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政府“壯士斷腕”改革的持續推進,無疑是根本之策。在“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基礎上,李克強指出,將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簡政放權確保民眾有“更平等的機會和更大的創造性空間”;通過加快國企改革,為民企等其它市場主體營造更公平的競爭氛圍;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中前進的”。盡管面臨著“不可低估”的困難和挑戰,中國經濟卻“越戰越勇”。這背后,便是中國政府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堅守,而這一堅守,立足于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洞察及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充分認識之上。
惟此,人們才能篤信,“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進而“上下同欲者勝”。
惟此,中國經濟才能“闖過關口”,實現總理所說的“浴火重生、再創輝煌”。
惟此,中國才更有底氣對世界說,“沒有過不去的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