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穩增長、惠民生這手棋盤活下好,既要通過市場和政府作用的合力,堅定不移地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化解潛在風險,騰挪發展空間;還要善于發現市場潛在機會,及時挖掘產品細化空間,著力提升供給側的品質與競爭力
今年以來,經濟增長外部空間有收窄跡象。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前發布報告,將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預測各下調0.3個百分點,這就是一個信號。由于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如何有效穩定國內預期,把穩增長、惠民生這手棋盤活下好,就顯得尤為重要。
面對經濟形勢的復雜變化,中國經濟基本面并未發生根本改變,自我調整的回旋余地和潛在增長空間依然很大。尤其是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相互配合,在改善和拓展經濟增長空間上,具有十分明顯的功效。
以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工業為例,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9%。同期非公工業增加值卻增長了7.9%,比工業平均增速高1.8個百分點,利潤比平均增速高了8個百分點。非公企業逆勢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市場機制在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等方面,發揮了自主調節的積極作用。
再看服務業,2015年,服務業占比繼續超過第二產業,全年稅收占國家稅收的54.8%,其增量占整個稅收的增量達8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順應經濟發展內在規律,推動結構調整作用明顯;另一方面,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機制倒逼產業結構朝著有上升空間新領域加快轉移。
類似的例證還有很多。盡管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結構調整挑戰很多,但辯證看待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堅持使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形成合二為一的正能量,中國工業乃至諸多行業都能在逆境中找到實現增長的新空間。從大的方面看,國際市場需求疲軟,出口導向受阻,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去產能、去庫存任務繁重,但新的機遇和內需潛力恰恰就孕育在結構調整之中。最近,中央部署推動醫藥產業創新升級,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激勵新興產業、新型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迅速崛起。從具體環節看,面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企業經營困難等現實問題,要堅決按照中央部署完成好各項調整任務,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改變滯后的研發和落后的生產方式,實現企業從粗放發展到精細運營根本性轉變。近年來,不斷有一些學者提醒說,即使在傳統產業領域,只要專注產品和服務品質的改善與創新,依然可以找到企業成長空間,這種呼聲值得重視。
總之,要把穩增長、惠民生這手棋盤活下好,既要通過市場和政府作用的合力,堅定不移地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化解潛在風險,騰挪發展空間;還要善于發現市場潛在機會,及時挖掘產品細化空間,著力提升供給側的品質與競爭力。這樣,我們就能在復雜局面中掌握先機,贏得主動。(作者:平 言 來源:經濟日報)